如此言性,亦非孟子言性善之义也,甚至亦非象山言心即理、阳明言良知之天理之义也。
但是,我记得冯友兰先生有一句话是说:人必须说很多话,然后保持沉默。蒙先生的论断是令人信服的,以阳明学而论,当良知作为天理之昭明灵觉意被无视时,仅仅视其为人心的一段孤明,其价值是难于安立的,或不免于荡越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儒家宗教可说是一种自然宗教。人继此而生,便有目的,便有善,它是自然界生生不已的结果,也是自然界生生不已的继续和完成。此自然不是物理世界的自然,而是具有生命意向与价值指向的自然。只是人乃得天独厚,能够继善成性,将自然目的的价值意向最终完全挺立起来。第二,我听前面很多朋友讲到了对蒙老师的一些印象,我作为蒙老师的学生,觉得蒙老师给我两点印象是最深的。
就人文主义宗教与自然宗教相比较而言,从语汇的使用上看,前者不足以涵容后者,后者则可以包括前者。但归根结底,宗教是一个践行或者落实的问题,此践行或许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践行问题,除非我们认定其为一纯然个体化的精神性宗教。张载之体不为空无,其体自是无形的形体、至动的质料,是气的本来状态。
这些其实都是张载批判的对象。凡人皆有形,有此性不得不有形带来的气质之性。张载之言,与大程子所谓及其清也,则却只是元初水 也42有相通之处。二、太虚与天 张载言由太虚,有天之名【4】,在其哲学系统中,天即太虚之别名【5】。
此张载意义上的道体物而不可遗。在张载处,凡气清则通,昏则壅,清极则神【41】,极清之气具有最强的感通能力,此种由清所带来的通,正是天地之性的展现。
彼语虽似 是,观其发本要归,与吾儒二本殊归矣。尝试论之曰:原夫两仪之运,万物之动,岂有使之然哉?莫不独化于大虚。【39】此 气质之性含义为气质的性,为气动静、相感、攻取之性,此性正与功用 功能有相近之处。中国古代哲学的天具有主宰之天、命运之天、自然之天、义理之天、人格之天多种含义。
吾儒本天,释氏本心,张载似可承认二程此一讲法,其太虚即为天,太虚即气,即针对由心幻化出一 空的世界的讲法。【13】 郑玄以下,韩康伯注《易》,其太虚观念类似郭象之玄冥之境。(刘文典:《淮南鸿烈集解》,北京:中华书局, 1997年,第44页)。张载处不存在一离开形的、可以堕入气质中的本然之性。
如张载言气之聚散于太虚【9】。天人合一 四字实出于张载。
道家、道教的体之以虚无,却要不与物杂,离开具体的万物的功用,复归所谓虚无本原,实际上是要绝用以求体,此不能为张载接受。29 《张载集》,第219页。
如在宋代士大夫群体中颇为流行的《楞严经》【19】讲: 如太虚空,参合群器,由器形异,名之异空,除器观空,说空为一。【2】 此言虚空即气与太虚即气其义一也。四、形性相资 有形必有性,性由形而有,此是张载处理形性的基本思路,此为合虚与气有性之名的自然展开。2 《张载集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78年,第8页。34 《张载集》,第66页。化之无主,数自冥运,故不 知所以然而况之神。
《正蒙 ·乾称篇》言: 释氏语实际,乃知道者所谓诚也,天德也。【3】此为张载哲学之立论基础,在此基础上,张载展开对佛老思想的进一步批评。
(房玄龄等:《晋书》,北 京:中华书局,1974年,第279页)。本质上性如何或 以本质言性当为后出。
《管子》已讲虚无无形谓之道,化育万物谓之德【16】。所谓实际,彼徒能语之而已,未始心解也。
案郑注《考灵曜》云:天者纯阳,清明无形。而上通虚静,太虚是也。晁迥、苏轼、苏辙、黄 庭坚、王安石、蒋之奇、张商英、彭汝砺、张未、张方平、秦观、晁说之、韩驹、郭印、冯楫、李纲、李光、 楼钥、陆九渊、章甫、陆游、郑清之、刘克庄等人均有阅读《楞严经》之记载。太虚不仅为至虚之实,还是至静 之动。
15 《史记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2年,第3292页。论者讲太虚一气一万物,只截取一环,在张载那里,这样一过程,实为环环相扣、间不容发之过程。
同时,郑玄对太易、太初、太始、太素的描述则仍为一宇宙论模式,这与汉唐气论在阐述虚与气的关系时往往为宇宙论模式有关。11 《张载集》,第15页。
如《坛经》言: 世界虚空,能含万物色相,日月星宿、山河大地、泉源溪涧、草木丛林、恶人善人、恶法善法、天堂地狱、 一切大海、须弥诸山,总在空中。取其有之所极,况之太极者也。
或锻炼形气,羽化登极。受《坛经》影响,后 世禅宗多以太虚或虚空论说性空。太虚即气实即通天下一气,德、道、体、用是从不同视角言此一气,帝亦从气之理的角度言说。然有形即是有气,有气就有让此气清通的可能,因为任何有形的气其本来状态均是太虚之气,所谓变化气质的功夫就是让此形气复归清通的努力。
14 王弼、韩康伯注,孔颖达疏:《周易正义》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0年,第315、319、340页。张载是唯气的本根论之大成者【1】,气论发展到张载那里才逐渐成为后世理解的思想形态。
42 《二程集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04年,第11页。牟宗三区别太虚神体 与清气之质性,根源上还是以朱子似的思路理解张载之性。
张载批评略知体虚空为性亦与禅宗讲法有关。其散无数,故神之应也无数。